不知不觉,《狂飙》完结已半月。
但戏内飙完了,戏外还在继续。
相关热搜不断,大有翻车之势。
片头抄袭,演员吸毒,剧组不和……

其中,争议最大的当属主演张译。
「黑料」一波接一波爆出。
曾经有口皆碑的影帝,竟变成了群嘲对象。
甚至出现了抵制之声。

何以至此?
借此契机,咱们干脆来聊一聊——
张译


有关张译的争议,其实早有迹象。
先是角色。
开年第一爆,《狂飙》实至名归。
但在剧集播出期间,张译的演技就备受质疑。
首先就是时有时无的口音问题。
虽像演员为了加持角色有意为之。
但似乎并没有太大助益,相反还让观众时不时出戏。


其次,就是角色的扁平化争议。
与高启强等反派角色饱满的人物形象相比。
张译饰演的安欣作为正派主角,却单薄许多。
剧中,安欣是一个肩负悲剧宿命感的角色。
他怀揣着理想主义进入警局,却被磋磨到盛年白头。

二十年间,安欣的师父、战友、徒弟逐一牺牲。
残酷的命运,将人物楔进绝望之中。
明明角色矛盾感丰富,但张译的演绎却让部分观众疑惑。
他似乎情感麻木,失去了「活人」的感觉。

就比如面对战友之死时的处理。
安欣在警局之中备受言语排挤,只有战友李响善待他,二人情谊深厚。
后期李响为搜集反派罪证,佯装被黑势力腐化。
内心挣扎,仍孤勇向前。
残忍的是,大业未成,李响就壮烈殉职。
知晓内情的安欣,目睹了战友之死。
却似乎茫然大于悲痛,甚至关注点偏移,有悖常理。


相似的麻木,也出现在知晓徒弟陆寒死去时。
陆寒敬佩安欣的正直与坚持,以他为榜样,二人也有多场体现情感关系的对手戏。
但陆寒效仿安欣追查黑恶势力线索后失踪,音讯全无。
数年后,才被证实死讯。
安欣听到徒弟确切的下落时,也表现得十分平淡。
心如死灰又或麻木无奈,许多观众只能靠猜。

如果说,剧内,安欣是单薄的正派。
那剧外,张译则成了真正的「反派」。
《狂飙》收官后不久,张译就被爆删除了剧集相关微博。
不写人物小作文,也不参加庆功宴。
剧组不和传言四起,连不相干的人都被波及。

紧接着,《狂飙》剧组女演员刘若清疑似控诉张译戏霸。
随意加戏,「一切他说了算」。
另一边,编剧祝明也发文调停,建议剧组与张译沟通道歉。
似乎也在意指剧组不和。
而戏霸传言还未有定论时,张译之前的不当言论又再次被挖出。
他曾为宣传剧集做客《非常静距离》。
采访中提及,在拍摄电视剧《好家伙》期间,为活跃剧组氛围成立「妖精会」。
并以玩闹性质的暴力行为威胁剧组女性入会。
而这种不尊重女性的行为也并非孤例。
张译自传性书籍《不靠谱的演员都爱说如果》中。
也提及自己学生时代对女同学开过分玩笑,现已悔悟特此道歉。
这些言论,无疑雪上加霜。

一时间,各类关于张译的黑料频出。
工作室随即发布追责声明,反驳不实传言。
但谁料,声明中提及一条「张译曾在孙俪面前故意抽烟」的谣言,又引起轩然大波。

事实上,张译孙俪曾为宣传《辣妈正传》做客访谈节目。
采访中谈及二人首次见面的场景。
彼时张译误将孙俪落枕的姿势视作耍大牌,于是特意抽烟表示反抗。
节目中气氛尚可,但声明之后,孙俪的社交平台随即被攻陷。
这波操作再次引发了路人反感。

桩桩件件接连不断,持续的闹剧让关于张译的争议甚嚣尘上。
甚至有人声称以后拒绝观看张译作品。
但截止今日,张译都没有发声。
一边,黑料满天飞。
另一边,张译虽然没有回应,但许多与张译有过合作的人员下场声援。
《狂飙》选角导演秦戈接受采访时,盛赞张译演技。
还对角色设置答疑,称安欣确为理想主义的纯粹设定。
言下之意,张译对角色的诠释并无问题。


接着,同剧组演员也下场驳斥不和传言。
曾与张译有过合作的导演、演员、记者接连发博,为其鸣不平。
刘若清也转换说法,称自己并未有指责张译戏霸之意,一切都是误会。
而备受争议的「妖精会」事件,其实早已产生过舆论风波。
彼时张译为此发博致歉。
「妖精会」当事人也出面证实张译并非恶意。
看似闹剧有了结尾,但似乎又远远未结束。

为何昔日备受好评的低调实力派影帝会「翻车」至此。
演技起疑,人品也动摇。
一部爆剧,非但没有锦上添花,怎么反而暗藏危机。
其实回顾张译的经历,便能得到一些答案。
张译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。
是家中幼子,上有一个姐姐。

母亲体弱,长姐如母照顾张译长大。
儿时备受呵护,让他养成了顽劣调皮的个性。
在家是小霸王,在学校也不消停。

从儿时的成长经历也能看出。
与姐姐陪伴长大,让张译似乎更易与女性亲近,成为「妇女之友」。
但也容易模糊界限,加之传统男性思维影响,留下许多「黑历史」。

开始改变,是在离开家进入部队之后。
张译的初衷是想成为一名播音员。
但种种原因数次落榜,最后与话剧结缘。
进入北京战友话剧团后,军旅生活重塑了张译。
生活上,散漫张扬的个性被修剪。
技能上,锻炼了写作与表演。
但想成为真正的演员,注定十分艰难。
张译跑组数年无功而返,还常常因长相问题陷入自卑。

另一边,初恋女友因车祸陷入昏迷。
事业与情感无一不给张译带来昏暗心境。
但也在这样的暗处,人会发生一些质变。
2006年,《士兵突击》让张译崭露头角。
本是高兴事儿,张译却十分纠结。
许多早已不联系的人为此特意打来祝贺电话,让他「感觉特别不好」。
低处待过,见过拜高踩低的隐则,让张译保留住了敏感。
而这样不好的感觉,在张译每次事业高光时都会返场而来。
纵观其履历,可谓电影电视两手抓两手硬:
电视剧爆款频出:《士兵突击》《我的团长我的团》《鸡毛飞上天》……
电影也佳绩频传:《亲爱的》《追凶者也》《悬崖之上》《一秒钟》……
但奇怪的是,事业越红火,张译的底气似乎反而越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