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0年,李诚儒接到一个电话,“李诚儒,你的谱够大的呀,非得我给你打电话。”
李诚儒连忙道歉,“真不是,宝爷,我真是档期排不开呀!”
“宝爷”打电话的目的是,邀请李诚儒出演《大宅门》里面的“白三爷”。
这位人称“宝爷”的,正是《大宅门》的导演郭宝昌。
这个称呼含着圈里人对他人品和艺术的评价,也是对他独特身份和过往经历的总结。

2001年4月15日,《大宅门》在央视一套首播,就以17.74点的收视率,夺得2001年央视年度收视冠军。
什么概念,是《人民的名义》的5倍。
播出20多年,依然受到观众的喜欢,这个记录至今依然保持。
收视长虹,已经完全不足以形容这部剧的“盛况空前”。

而导演郭宝昌,他是乞丐之子,儿时两次被卖,做了富贵人家少爷之后,又一贫如洗,在“特殊时代”曾被判无期徒刑,创作38年的《大宅门》四次被毁等大起大落经历,更是比电视剧还要精彩。
身世之谜
郭宝昌从2岁到12岁,整整十年一直生活在奶奶家。
一直到奶奶去世了,郭宝昌都以为这是自己的亲奶奶。关于自己的身世,直到他三十多岁,才弄明白是怎么回事。

1940年,郭宝昌出生于一个北京最底层的贫困工人家庭,原名李保常。
其父亲冻死街头,2岁的李保常被亲生母亲以80块大洋卖到河北沙城火车站站长吴家,改姓吴,叫吴保常。
因为天天哭闹不止,也是觉得卖便宜了,其三姨又借钱将其赎回,转身又以200块大洋卖到住在北京南城金鱼池胡同的郭家。
郭家原来也是贫苦家庭,是1927年河北农村灾荒,父母带着10岁的女儿郭榕,逃到北京城了。

左二、三为郭宝昌的姑妈、奶奶
两年后郭榕的父亲去世了,12岁的郭榕以500大洋被卖到了京城首富乐家(同仁堂)做丫头。
因为聪明伶俐,长相娇俏,被三老太太(二奶奶原型之一)一眼看中,挑选去抱宠物狗——“大顶子”。
那狗是老太太的心爱之物,郭榕在乐家一抱就是11年。

跟着老太太身边,独得老太太恩宠,看着老太太为人处世,郭榕也涨了不少见识。
和普通的丫头完全不一样,又有主见,又有心机,而且心气还高。
23岁那年,郭榕已出挑成个水灵灵的大姑娘。
当同仁堂的董事长70岁的乐四爷乐镜宇要收她为妾时,遭到她严词拒绝:“我不做小,要娶就得明媒正娶!”
结果,敢当敢为的乐四爷,不顾族人的疯狂反对,把个“门不当、户不对”的抱狗的丫头郭榕隆重娶进乐家大门,当了掌门人太太。
已经70岁的乐镜宇不能生育,而在那样的一个大宅门里,无子是不行的。
家族内有规矩,不能过继给外姓人。

看惯了豪门为财产的各种争斗,郭榕不想在乐家挑选,主要是为了财产不旁落他人,老了无人可依。
于是,郭榕就花了200个大洋买来了李宝常,寄养在郭家,由郭榕的母亲抚养,改名叫郭宝常。
郭榕非常重视对这个孩子的培养。
5岁的时候,就为他请了一位老翰林教古文,一位洋学生教英文,还让看家护院的王师父教武术。

郭榕和郭宝昌
郭宝常在郭家呆了整整十年,奶奶去世后,12岁的郭宝常才被郭榕接进了乐家的大宅门。
后来,乐镜宇给他改名叫郭宝昌。
《大宅门》里的李天意(郭宝昌原型)
而郭榕,就是电视剧《大宅门》里面李香秀的原型,郭宝昌就是李天意的原型。
“泸州大曲”泡大的
进入到大宅门里的新生活让他大开眼界:想吃什么跟厨房说,有人可以单给他做,要什么有什么,;每个月40块零花钱——当时工人的工资一个月才36块。
为了儿子能在大宅门里立足,母亲郭榕用一种极其特殊的方式培养和教育着郭保常。
在14岁的时候,郭榕就让他开始喝酒,16岁开始抽烟,那个时候他每天放学后回家桌上都有一盒“大中华”。

郭榕叮嘱着他说,“这个家的所有爷都会抽烟喝酒,你不会怎么行?为了生存,你要立住,而没有拳打脚踢的功夫你是立不住的。”
他是“泸州大曲”泡大的。
不光要会抽烟喝酒,还要会赌博。
必须上台桌跟他们赌,你不是为了赢钱,你输了,也得脸不变色心不跳,锻炼他要输得起。
郭榕要快速的把这个从贫苦家庭买来的孩子培养成大宅门里面的“爷”,母亲一直告诉他,你今后是个做大事的人。

郭宝昌就是《大宅门》里李天意的原型。
乐镜宇在同辈叔伯兄弟十七人当中排行第四,所以被称作乐四爷。
郭保常,从小就淘气,打架斗狠,喜好听戏,乐四爷觉得这个孩子很像小时候的自己,对他十分喜爱。
于是就给他改了名字,把原来“保常”两个字改成了“宝昌”。就这样,大导演郭宝昌的名字诞生了。
郭宝昌和养母郭榕
乐镜宇平时都是一个人在屋子里面用餐,但是会经常叫郭宝昌到他的屋子里面。
一边吃饭一边和他聊天,仔细讲他自己小时候如何在家族中无法无天,气走几位教书先生,
一泡屎折了2000两银子收购济南二十八坊,九天贡胶扬名天下,赤手空拳在乱世创立宏济堂名震八方……
一桩桩,一件件,日日熏陶着郭宝昌。
《大宅门》白景琦
而且乐四爷医术精湛,阿胶、乌鸡白凤丸等等配方都是他养父研制、发明的。
所以《大宅门》前40集的故事基本出自乐镜宇之口。
在上小学的时候,郭宝昌遇到他的小学语文老师、班主任侯远帆,这位老师唤醒了郭宝昌的文学天分。
从小学到高中,这位老师一直非常关心郭宝昌,不间断地在学业上帮助他辅导他。
把郭宝昌的文学底子打得很是扎实。
郭宝昌听养父讲故事听上了瘾,他觉得这些比在戏园子里听到的都精彩。
于是,郭宝昌就在想可以把自己家的故事写出来,让后人去看。

16岁的郭宝昌开始动手写家族题材的小说,当时小说的名字叫《大浪淘沙》。
那个时候,没有电视的概念,郭宝昌满脑子都是《红楼梦》《战争与和平》《水浒传》《基督山恩仇记》。
那个时候,郭宝昌每天都熬夜写东西,郭榕就很奇怪,就问他为什么整宿都不睡觉?
郭宝昌说,是作业多。

郭榕还挺高兴,以为郭宝昌在用功。
其实,他是白天泡在电影院看电影,晚上到剧院看戏,什么都爱看,京剧、杂技、歌剧、芭蕾……逮什么看什么,一天到晚就长在戏院里头,天天不上学。
晚上,回家埋头写小说。结果到了高二,郭宝昌五门功课不及格。
有一天放学回家,母亲脸色很不好,指着郭宝昌的小说手稿问,你在写什么?
郭宝昌说,小说。
母亲说,你胡写什么?什么老爷太太小姐,抱狗的丫头。
母亲不能接受儿子把自己早年被卖、抱狗的经历写出来,对她而言,那些都是“家丑”。
郭榕认为家丑不可外扬,所以非常生气。
郭宝昌从来没见过母亲发怒,第二天小说的手稿也不见了。
年轻时候的郭宝昌
因为成绩不及格,导致高中留级一年。
要是一般家长早就炸了,但是郭榕没有,非常温柔的安慰他,“咱们还小呢,再念一年,有什么了不起?”
这样的教育方式,让郭宝昌觉得母亲非常的伟大。
富家少爷变成阶下囚
1959年,北京电影学院第一次对外招生,就在那一年郭宝昌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。
在那个唯成份论的年代,只能有清一色的工农子弟,才能进电影学院。
尽管郭宝昌的成绩非常好,但因他"资本家"的出身,最终得以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却是颇费周折。

还是导演系主任田风,以自己的党性向学院做下保证——“这肯定是个好苗子!”
才让郭宝昌被录取。
进了电影学院,郭宝昌经常找田风聊天,讲大宅门的故事,“老师听后说太精彩了,鼓励我将故事写成电影剧本”。
于是,他再次动笔,开始第二次动笔创作《大宅门》的文学剧本。
不料,这次创作给他带来了祸端。
1964年,他被划为“反动学生”,罪名是郭宝昌写了一部描写家族史的小说,为资本家树碑立传。
田风老师说:“如果他们有什么问题,那也是我的问题。是我没教育好,不能怪这些孩子!”
因为这句话,把两个人都卷了进去。
写到三分之二的《大宅门》被没收,一边等待学校的处理,一边干刷厕所、扫剧场、称煤球的活儿。
有天郭宝昌下午从煤球厂出来,和田风老师撞见,两个人都低着头。他已经瘦得脱了相,没想到那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。
出身不好是郭宝昌被劳改的主要原因。
1965年1月,郭宝昌被送到北京昌平县南口农场劳动改造。
田风老师于1965年2月独自来到太平湖畔的菜地里,服安眠药自尽!
每每回忆至此,郭宝昌都悔恨:“我对不起他,他是因我而死。”
紧接就是"特殊运动"开始后,郭宝昌罪加一等,被判无期徒刑。
因为受不了人格的侮辱,他曾经选择了自杀,但是没死成。
有过这样一次体验死亡的经历了,郭宝昌看待世界的观念都变了,但是有一个信念没变,就是要写《大宅门》。
知道了自己有个生母
从进到郭家,再进到乐家,郭榕对郭宝昌的身世,守口如瓶。
而郭宝昌对乐镜宇一直称呼为“姑爹”。
进了大宅门之后,才喊郭榕是妈,之前都是叫“姑妈”。
从1942年起,郭榕每月要向郭宝昌三姨付5块大洋的保密费,解放后则成为5元人民币。

最不可思议的是从1952年到1955年的4年间,这保密费竟是由郭宝昌亲自送去。
当时,郭宝昌并不知道这是他的三姨,只知道是街坊邻居的高大妈。
15岁那年暑假,郭宝昌又去高大妈家送“保密费”。
这个时候,高大爷和高大娘争吵中说走了嘴,说了一句“当初就不该送你去”。
这句没头没脑的话,郭宝昌根本听不懂。但是这句话却深深烙印在他的脑子里。
回到家里后,他到厨房找来了一个在乐家打了近30年工的老保姆。
问她,“当初不该送你去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