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什么样的电影会爆?”
这是这个暑期档,频繁被提及的一句话。
毕竟。
最近大爆的这两部电影,事前,没人能想到——
《孤注一掷》,截至目前28亿,预计总票房38亿,大概率是暑期档票房冠军。
《消失的她》,目前35亿,基本上已经到达了峰值,坐稳了亚军宝座。

但为什么是这两部?
Sir觉得,答案就在于,同样是频繁被提及的一句话:
“电影越来越短视频化了。”
它们戳中了社会的痛点,打击了邪恶,伸张了正义,让人们“出了一口恶气”。
就连走出电影院,都感觉非常“爽”。

但大家还是会觉得,和以前电影的那种爽,不同了。
区别在哪?
为什么很多人又会总结为“短视频化”?
在Sir看来。
并不是电影变得更短视频了。
只是今天大众的爽点变了。
短视频和电影,都只不过是迎合了同一种需求。
只不过短视频一马当先,电影也开始后知后觉了。
01
爽的冲刺
还是从一个删减片段说起。
Sir是在《孤注一掷》的短视频里,才发现,安娜原来是有家人的:
她有一个病重但沉迷赌博的母亲。

这是导致她决心踏进赌场,成为荷官的重要原因。
作为安娜这个人物,本该是充满矛盾的——自己痛恨赌博,但却又逼不得已进入这个行业赚钱。
但是。
删除了安娜的家庭线之后,她的动机就变得异常简单,她变成了一个只是为了赚钱而走向不归路的落魄模特。
这对角色的影响极大。
那么,为什么会删掉这段?
除了片长原因,Sir觉得,更重要的是,对于这部影片来说,人物是否丰满,是否复杂,其实不重要。
重要的是。
是否有助于立竿见影地挑动起你的情绪。
在这个基础上。
让一个角色变得丰满与复杂,会让你在观影过程中思考太多,而这,有可能是发挥“情绪价值”的一种“阻力”。
是的。
对于“短视频化”电影来说,最重要的一个词,就是:情绪价值。
我们看短视频往往是要获取情绪价值的。
几分钟的时间,或喜或悲,或愤怒或沮丧,总是要有一定的情绪价值才会促使我们去点赞,去转发,这是它的特性决定的:因为它面对的直接是C端观众,更因为,“留住观众的目光”和“促使观众转发”是短视频能不能经受市场检验的重要标准。
所以,短视频的创作要讲的不是“艺术性”。
而是当下性和情绪性。
换言之。
就是,能不能吸睛,能不能让人“爽”。
而“短视频化”的电影呢?
虽然电影的创作周期要比短视频长不少,但精明的电影人们也能“去芜存菁”,抓住当下和情绪两大法宝。
拍出“爽片”。
细究下来,这些电影往往都有下面这几个特点:
容易上手,在几分钟内,就能快速获得基本信息,并抓住观众眼球。
切中当下,它们紧跟着时事热点。
碎片化明显,就算你期间玩一会手机,也可以很快接上剧情发展。
脸谱化角色,有着容易激起强烈情绪的角色,好、坏、善、恶都很明显。
以及,见缝插针加入金句,升华电影价值观。

就拿暑期档两部头部电影来说。
《消失的她》。
讲述了一个女子在异国他乡被害,于是girls help girls,众人抽丝剥茧,追查真凶的故事。
但它主要内核是在谈论的是女性主义么?
不。
是渣男的恶。
《孤注一掷》。
讲述了一个被骗入异国,结果进入诈骗集团,最终苦苦对抗,逃出生天的故事。
但它是在谈论人性在赌博中,所展现矛盾、痛苦么?
不。
是诈骗的恶。
电影其实都在满足观众的第一需求——
找到一种恶,然后狠狠鞭挞。
而表现手法上,通常也是直给+一定程度夸张。
《消失的她》里。
文咏珊有一段戏是要用酒瓶敲自己头,并有鲜血滴下来,开始第一遍的血,很接近真血。
但,导演示意道具组,特地让血变得更浓稠。
要的是冲击力。

创作最关心的,是情绪。
而这情绪,是激发出人们内心的“恐惧”。
大众需要坏人。
那么电影,就制造出坏人出来供大家发泄,他可以是渣男,也可以是骗子。
最主要的。
他们才是我们过得越来越憋屈的“元凶”。
这也是为什么,《消失的她》之后“分手短信”那么流行,《孤注一掷》之后连小朋友都知道缅北可怕的原因之一。
这时候电影已经不需要展现更复杂多维的信息。
只要找到精准的爆破点,就能掀起一波浪潮。
02
看电影还是“奔现”
那么问题来了,这一切是怎么产生的?
似乎不久以前。
短视频还只是电影宣传的一个平台(例如《前任3》),如今,反而主导了电影的票房表现?
不得不提一个被忽略了好久的词:网大。
曾几何时,短视频与网大,就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好兄弟。
比如说林正英。
一直以来,他都是某音上的华人明星“顶流”,其道士形象,热度总是居高不下。
也正是如此。
发现“短视频”与“网大”观众重合率高的创作者们便不断地打造出“伪林正英”的电影,这里面有形形色色的“六叔”,有各种各样的“驱魔”,甚至于还让钱小豪再度风光了一把。


结果呢。
他们的确成功了。
可以这么说,“短视频”和“网大”,曾经在互相验证中,找到了彼此的流量密码,而后,这种“密码”不断延伸,不再局限于某个形象,它可以包括某些话题,某些情绪,某些事件,总之就是,很多网大和短视频的趋同性越来越强,爆款的联系性也越来越紧密。
而现在。
这种联系,终于轮到了院线片。
一个现象。
就像早期的网大,现在的院线电影宣传,极度依赖短视频平台。
相比于传统宣传中更注重卡司、口碑,在短视频宣传的平台上,他们更在乎的,则是话题。
举例来说。
《孤注一掷》的短视频发布现场拍摄的视频,不仔细看还以为是缅甸诈骗集团现场一般。
话题直接引爆。
这比常规的预告片宣传有效多了。

更让人吃惊的则是《我经过风暴》。
还在点映期间。
宣发团队就直接将电影的结局放了出来。
因为他们知道,一个女人反杀家暴丈夫的噱头,是足够引起转发的。

再看看《我经过风暴》制作的留言合辑——
眼熟么。
#多一个人看这个,少一个人受伤害。
#治疗恋爱脑。

嗯……Sir不想说“模仿”,只是如今的宣传与电影本身,的确越来越远了。
这样的传播方式就导致了。
受众最初是因为事件或话题而被吸引。
上电影院看电影,成了打卡和“奔现”。
这当然能为电影吸纳“出圈用户”。
问题是。
当一部电影完全按照“爽片”的模式,从制作到宣发都强烈依赖短视频平台。
是否意味着传统中的“正经电影”,正在式微?
03
谈论电影,是不是太怀旧了?
在豆瓣短评里,Sir看到了一个这样的留言:
“怪《我不是药神》开了烂头,靠抓几条热点,骗钱。”

网友的意思是,《我不是药神》这样的现实题材爆火让许多人似乎抓到了“流量密码”,开了个坏头。
但,要Sir说。
还真的怪不了《药神》,毕竟,在《药神》里,每一个人都是鲜活的形象。
比如,程勇。
剧本设计了印度格列宁的三次药价变化——
开始,他缺钱,所以,定价是5000一瓶,赚得盆满钵满;
一年后,假药贩子跑路,病友因无药可吃而自杀,他又走上卖药之路,开价500一瓶,平本;